健身色情

科研动态

当前位置: 健身色情 / 学科科研 / 科研动态 / 正文

科研创新团队六月简报:教育学原理创新团队

发布日期:2025-07-01 浏览量:

教育健身色情 讯(通讯员:王浩)2025年6月10日上午,教育学原理创新团队在教育健身色情 南楼225室召开专题研讨会,围绕“教育现象学”开展学术交流。此次会议以“教师与生活体验”为主题,聚焦教育现象学的理论根基、研究方法与现实应用,团队成员从各自研究视角出发,展开富有哲理性与实践性的探讨,现场气氛热烈,思维碰撞精彩纷呈。



会议伊始,团队成员围绕近期集体研读的《生活体验研究》文献展开体会交流。与会成员一致认为,现象学作为一门“追求回到事情本身”的哲学路径,为教育研究提供了贴近生活、贴近经验的认识论框架,也提供了一种从沉浸体验中发现教育意义的可能路径。

在分享环节,一位成员首先从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切入,围绕“教师作为生存性存在”的研究构想,阐述了现象学方法对其学术思考的启发。她表示,自己起初尝试从现象学角度探讨教师的本质问题,但在具体操作中也遇到深度与技术门槛的挑战。目前设想将现象学与叙事研究、质性访谈等方法结合,以探索“教师自我变革”与“教育本体”的交织关系。

与会教师就此展开回应,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在特定时代与社会语境中不断生成其“存在意义”的人。因此,教育现象学的切入,不仅能够揭示教师如何“成为教师”,更能探讨教育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伦理责任、文化张力与生存诉求。会上有教师引用“人天生是受教育的存在”这一命题,强调教育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,而是人的生成方式之一,教师作为教育的承担者,其本体也应在这种生成性中得以展开。

围绕“本质”与“存在”的辩题,现场展开了深入的哲学论争。多位与会者指出,教育现象学下的“本质”并非静态定义,而是一种在生活世界中不断被揭示、不断变动的开放性结构。借助“家族相似性”概念,有成员提出“教师的本质”不应被简单定义为抽象属性,而应在不同教育场域、不同文化背景和实践行动中体现为多维联结的意义网络。正如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“共性寓于个性之中”,现象学主张的本质,是在每一位具体教师的生活行动中被经验化、被具体化的。

此外,关于儿童教育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也引发了高度关注。成员们探讨了生活体验研究方法在幼儿研究中的应用条件与局限,指出在操作过程中,现象学不仅依赖深度访谈与观察,更要求研究者具备进入儿童生活世界的敏感性与伦理觉察。为此,有教师提出可以通过绘本阅读、游戏参与、肢体表达等媒介,让儿童以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其内在经验,实现“以儿童为中心”的还原性研究路径。

在讨论中,团队还广泛涉及到现象学核心范畴如“悬置”“还原”“生活世界”等方法论问题。有成员引用范梅南对“还原”与“体验”的阐释,指出研究者需在反思中回到自身生活经验,提炼其深层意义,而非止步于表层描述。同时指出,教育研究者的书写应摒弃逻辑演绎或概念总结,转向直接经验的细腻捕捉与诗性描述,正如现象学式写作中所倡导的“如实呈现”。

会议还探讨了“现象学反思”的特殊语义,与会成员指出:现象学式的反思,并非对个体心理的内省,而是指在特定经验情境中对“意义的生成源”的觉察。教育者在教学情境中所遭遇的“此时此刻”,即为意义的生成点,正是从这些具体情境出发,教育的本质才得以呈现。



末尾自由交流阶段,围绕“生活体验研究的独特价值”展开热烈探讨。有成员指出,生活体验研究不同于量化与演绎逻辑,其强调从一线经验出发,以实践者的第一视角挖掘教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,是回归教育本体的路径之一。但也有教师提出警惕:“体验”若未经过反思与还原,易流于感性叙述;因此研究者应通过现象学方法不断“损之又损”,直抵本真。

通过本次研讨,大家深化了对教育本质、教师存在、儿童经验的多维理解,也为后续论文选题、研究方法拓展提供了坚实基础。下一步,团队将围绕“生活世界与教育生成”的核心议题展开系列读书会与工作坊,持续推进现象学方法与学科交融。



供稿审核:齐  军  于艳玲

辑审核:孙  超

终审:高  伟